过去这一年,巴城镇正仪村党总支书记邢龙和541户村民,共同见证了一场了不起的改变:农村出租屋完成蜕变,告别电动车“飞线”充电、乱停乱放……取而代之的是村容整洁、秩序井然的新风貌。
正仪村发生的变化只是邢龙多年来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一个缩影。从深耕武神潭村,到就任巴城镇农村工作局,再到重返农村一线,任职巴城镇正仪村党总支书记,扎根乡村三十载,邢龙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百姓谋福祉、为农业谋发展、为乡村谋振兴,带领党员群众走好“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实践之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治理目标。邢龙也因此荣获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穷则思变,开启富民强村的探索之路
“原来别人都说我们村是昆山的‘西伯利亚’,村里都是沙土路,交通闭塞,骑自行车到镇上要花一个多小时,姑娘们都不愿嫁进来。现在我们住在别墅,就像生活在画里,连城里人都很羡慕我们的乡下生活!”提到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武神潭村民戴水英自豪地说,如今村里风光秀美,村容整洁,殷实的生活让人流连。
米袋足,钱袋未必足,武神潭村就曾面临这般尴尬。2000年初,村民依靠传统鱼虾养殖,经济却排名倒数,村财政年收入只有六七十万元。“贫穷的村子不美丽,要想蜕变就要发展经济。”时任武神潭村书记的邢龙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考察发现,阳澄湖大闸蟹销路很好,收入是传统鱼虾养殖的数倍。于是他主动走出去,把懂行的专家请进来,为村民们传授“金点子”。
最难的是做通群众工作,不少村民顾虑转型会亏本,得不偿失。为了早日让村民走上致富路,邢龙每天利用下班后的休息时间,和工作人员一道走家串户,常常出门衣服干干净净,晚归裤脚沾满泥。即使屡屡面对棘手的问题,邢龙脸上仍挂着笑,不厌其烦地答疑解惑。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他们走遍全村5.7平方公里,渐渐解开400余户村民心里的疙瘩,让他们接受了养殖转型方案。
要想富,先修路。2005年,随着苏昆太高速阳澄湖北出口的建设,邢龙看到了村级经济发展的曙光,他趁热打铁,推进大闸蟹交易市场的建设,一下子打开了村民销路。随后,他更先行一步,带领村民打造“三个一百”致富工程,以100户大闸蟹养殖户、100户大闸蟹经纪人、100户特色农家乐的榜样力量,带动村民增收。如今,阳澄湖畔的这个螃蟹养殖村,已形成了以大闸蟹为主,生态有机种植、优质有机粮油种植为辅的农业特色产业和以品大闸蟹为主要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让村民在本乡本土就实现致富增收,也让曾经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争相回来。
绿水青山,塑造美丽乡村的共享之路
村头一栋栋白墙黛瓦的楼房鳞次栉比,村外一条条蜿蜒曲折的水道纵横交织,村里规划井然,街面整洁,绿树夹道。也许,它的美和很多江南水乡比,并不算特别。然而,很多人想象不到的是,武神潭村这座美丽的村庄,竟是从一片砂土地上修复而来的。
“仅仅富裕不等于美丽,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要回过头反哺生态环境整治,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邢龙说,2017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下,自己暗下决心要将武神潭村打造成为全镇、全市,甚至是全省的示范特色村。
“共建”,让村庄更美丽。为了守住“美丽”财富,邢龙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调动党员群众主动性,做好传统村落保护,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留住乡村的“古”韵味。同时,摒弃大拆大建的做法,鼓励村民在原来农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并落实专人清淤整治、岸上保洁和绿化养护等,疏通村庄肌体的毛细血管,呈现白墙黑瓦、清清爽爽的江南水乡风貌,打造乡村的“新”名片。
村民做主,家家出力,人人关心,重建村子给了建设者们以更大的凝聚力。村容美了,村风好了,大家的心也更齐了。
“共治”,让产业更兴旺。“美丽乡村”转变为“美丽经济”,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邢龙不断深化武神潭村的产业版图,通过“提质扩容”,形成了“一万亩大闸蟹产业园、一千亩高标准粮油基地、一百亩蔬菜种植园、一个大闸蟹交易市场、一处具有历史文化的武城遗址”的“五个一”产业体系,绘就充满生机活力和特色魅力的富丽乡村新图景。
农村发展兴盛,奖项纷至沓来。近年来,武神潭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省文明村、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省健康村、省传统村落等。
高位布局,走好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2020年后,邢龙任巴城农村工作局副局长,新岗位、新视野赋予他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更大使命。他以主动作为、大胆创新的担当,因地因时制宜的策略,主动当“红娘”、拉“ip”、设“标杆”,探索打造村民共富的“生态圈”,助力跑出富民“加速度”。
路在脚下,依托巴城“一粒米、一串葡萄、一只蟹”等优势产业,邢龙紧紧围绕“新”与“变”的战略思路,把握农业科技团队入驻巴城的契机,推动建设葡萄无人农场示范基地,打造昆山市鲜食葡萄园科研创新基地和示范点。同时,对苗种提档升级,选育个大体重的大闸蟹,进一步将巴城大闸蟹的金字招牌擦得熠熠发亮。
2022年邢龙再获授命,任正仪村党总支书记,面对村域面积较大的城郊结合村,他首先从基层党建入手,“建品牌、树典型、育特色”,总结“连心桥”“和谐会”“惠民路”等工作法,创新社会治理,迅速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我们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发现,推行一项工作时,一般会有70%的村民支持、20%的村民左顾右盼,只有10%的村民或因触犯自身利益而抵制反对。只要做好70%的稳固,20%的激励和10%的突破,那我们就一直能保持优等生的行列。”邢龙说,从正仪村实际出发,规范乡村人居环境,首先整治的就是出租屋电动车飞线充电。
“721”群众工作法为破题城乡结合处的管理与发展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身兼村网格化联动工作站站长,邢龙带领村“两委”干部以网格为基础,扎实做好邻里矛盾化解、消防安全排查、防范网络诈骗等重点工作,解锁一道道乡村善治“密码”。去年,该村出租房、三合一场所等整改完成率达100%。
凭借苏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委员的双重身份优势,邢龙又一次在集体经济增收方面展开新的探索。
“‘共享’,让发展更均衡。要以‘产业美’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以‘经济美’拓宽村民增收致富。”邢龙说,将坚持“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的建设思路,挖掘历史典故,讲好民俗故事,夯实正仪本土的文化产业和美食产业,做精做优巴城阳澄湖大闸蟹、巴城葡萄、巴城大米、正仪青团等特色农产品。同时积极探索电商直播营销模式,使村民从“种得好”到“卖得好”跨越,实现乡村资源价值进一步拓展。
工作心语:
我相信只要跟党走,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定会在乡村振兴事业中贡献力量,“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将进一步实现,我们的乡村振兴事业会越来越好,乡村振兴道路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