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建设
苏州:首次举办教育科技人才“三合一”大会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11

七月的苏州,创新热潮奔涌不息。7月10日,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第二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与第十七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首次联袂启幕。这场集项目招引、产才对接、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盛会,汇聚了包括诺奖得主、超百位国内外院士、70余位国内外高校负责人及百余所高校代表在内的逾1700名海内外嘉宾。金鸡湖畔,强大的“磁场效应”加速释放,生动诠释着苏州以会为媒,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会上重磅发布百亿人才基金,布局建设苏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SOTT),并面向全球“揭榜挂帅”关键技术需求,榜单总投入高达54.12亿元……一项项创新举措,架设起更畅通的成果转化“桥梁”,铺就了更宽阔的科创“快车道”。这不仅清晰勾勒出苏州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实干蓝图,更向全球英才发出了强有力的邀约——来苏州,创未来。


打开一扇“窗”

释放“人才友好”最大诚意

35岁的郑文山是全因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主要从事新型医疗器械的开发工作,致力于癌症、遗传病、传染病等的筛查和检测。当天活动现场,2025苏州青年科学家名单揭晓,郑文山位列其中。

“用液滴微流控技术进行高通量的生物学测试,具有成本低、速度快、精度高等优势,但国内起步较晚,技术、产品、市场份额等目前被海外公司主导。”创业以来,郑文山已自主开发包括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在内的多款产品,实现了量产销售。他希望把事业扎根苏州,利用这里完善的生物医药配套,将来把产品投入市场。而这次获评苏州青年科学家,给他带来的不仅是来苏州工作后将获得的50万元奖金,还能直接认定为苏州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并享受相关待遇,这让他倍感意外。

顶尖人才是苏州人才队伍的“高峰”和“塔尖”,苏州以优厚政策彰显对人才的最好礼遇,并通过大会这扇“窗”,加速释放人才友好的最大诚意。

活动上,4名苏州市顶尖人才入选,15个重大创新团队、20名苏州青年科学家获颁证书;人社部留服中心在苏州发布2024年度“最具成长潜力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苏州共有4家留创企业入选,位列全国第一。现场揭晓的15个重大创新团队中,最高可获得3000万元的项目资助,团队领军人才和核心成员可获得最高200万元的购房补贴。

入选重大创新团队,登临科技创始人李建文十分振奋。他带领团队研发的芯片不仅能以常规工艺实现高能效、高性价比,而且已打入多个行业头部企业供应链,与国际智能生态兼容,可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教育、智能制造等行业。“近几年,我们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项目资助将直接追加到研发投入中,加速产品迭代。”李建文说。

一边是真金白银的支撑,一边是“金融活水”的润泽。大会上发布的“百亿人才基金”,同步设立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子基金,为人才项目提供从初创到壮大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与之配套的“重大产业发展基金”,则聚焦“链主级”项目,助力产业体系升级。这“双百亿”基金如同两只强有力的翅膀,托举着人才创新创业。

苏州的人才诚意,更体现在细节里。本次活动期间发布的人才服务新“工具”中,“苏州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政策查询、补贴申领“一站式”办理;AI招聘平台让企业与人才精准匹配;“苏创荟”智能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全天候咨询。从租房补贴到购房优惠,从子女教育到医疗服务,这座连续13年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的城市,正用温度留住人才。

搭好一座“桥”

成就更多“精彩一跃”

“1.76亿元!”复旦大学与苏州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合作项目,基于靶点原创性及机制创新实现技术突破,创下令人瞩目的成果转化金额,在活动开幕式上引发关注。这背后,是苏州破解“产学研”壁垒的系统性探索。

去年9月,教育部选定江苏作为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并启动建设,该中心以南京、苏州为核心,聚焦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等领域,旨在搭建全国高校共享的转化平台,促进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将高校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

为让更多科技成果跨过从实验室技术样品到企业产品的“死亡谷”,实现“精彩一跃”,苏州正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搭建转化之“桥”。通过探索“先使用后付费”降低企业技术试用风险、“先研发后占股”注入资金等创新举措,9个多月已汇聚1700多项成果,形成400多个入库项目。

活动现场4000平方米的高校技术转移转化成果对接展上,六足导盲机器人、超级表面电子显微镜等来自24所国内外高校、41家企业及苏州科技商学院的近200件科技产品集中亮相。12场路演、1000余家企业进场洽谈,让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面对面。“成果超市”前人流涌动,不同颜色区分产业方向的成果信息卡挂满墙面,一目了然。

“很多高校优质项目和我们的主导产业方向匹配,有机会从实验室推向市场。”张家港招商(上海)中心工作人员李佳楠乘高铁赶到苏州后,直奔高校技术转移转化成果对接展,与上交大苏州创新院老师沟通交流,寻求项目合作。

政策加码让转化之“桥”更坚固。现场,省教育厅发布《关于推进落实支持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建设若干举措》,从区域中心服务能力、高校参与、师生创新创业3方面提出12条举措,全力支持中心建设。

“举措明确支持高校师生成立公司,提供启动资金和对接平台,契合创业需求。”中国人民大学苏州人工智能学院吉燕勇教授坦言,高校老师科研能力强但创业经验不足,有了全方位支持才能更好越过“死亡谷”,把成果推向市场。

除了“请进来”转化,苏州还“走出去”布局,系统化延伸转化触角。本次大会发布SOTT高校布点图、技转工作指引等,展现全球科技成果转化网络构建成效。通过设立多校联动的SOTT“创新雷达网络”,聘任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首批技术经理人,组建起成果转化“红娘”队伍。

作为首批技术经理人,知名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余海龙凭借10多年创投经验,去年以来已推动南航、西工大等高校科研项目走向市场。“技术经理人要懂技术懂市场。”他表示,将嫁接高校、政府资源,让优质项目获资本加持和政策扶持,放大产业集聚效应。

融通一条“道”

以科创势能撬动产业跃升

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之“道”,关键在于人才的集聚与赋能。

带着“特种碳化硅功率芯片与系统”项目,韩禹斩获第十五届“赢在苏州·创赢未来”国际创客大赛全球总决赛一等奖。该项目深耕高端特种芯片行业,研发的耐温230℃碳化硅芯片及系统,填补了国内高温、超高温电源系统领域技术空白。

“目前产品已批量供应国内大型能源企业及各大航天院所,去年营收达1.4亿元。”韩禹介绍,随着全球碳化硅在极端环境应用需求增加,产品前景广阔,团队将在苏州寻求更大产业化机遇。

本次大会上,苏州围绕产业定向猎才,加大对“1030”产业领域人才邀请力度。通过“赢在苏州”系列赛事,吸引1479个项目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一等奖最高可获500万元资助,形成“以赛引才、以才促产”良性循环。

同时,苏州面向全球发布45项“揭榜挂帅”关键技术需求,总投入54.12亿元,最高给予1000万元支持,攻坚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卡脖子”难题。围绕“1030”产业体系,十大公共科研创新平台集中揭牌,硅光子集成工艺制造平台、具身智能机器人综合创新中心等精准布局未来赛道,注入产业创新动力。

项目对接方面,创业周公共平台征集的项目经初审后,由全市300余家载体开展线上对接,这些项目集中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新材料、新兴数字产业等领域,促进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本次大会开幕式上,苏州首次发布十大产业科技成果及十大提名成果,涵盖液体运载火箭、海底光缆通信系统、隧道掘进机、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等,彰显科技创新“硬实力”及以科创势能撬动产业跃升的导向。

“可重构低功率抗量子密码芯片”获得提名,让苏州国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茳倍感振奋。“长期来看,量子计算将颠覆现有计算体系,威胁现有密码体系。而抗量子计算,就如同一道防破译的安全盾牌。”他表示,该芯片市场空间广阔,团队攻克抗量子密码算法可重构设计、传统算法并行运行等难题,能抵御量子攻击,赋能政务、金融、电网等领域。“入选是认可和激励,更坚定了我们更新迭代产品的信心。”

不刻意追求人才“流量”向“留量”的简单转变,而是致力于让创新“能量”裂变出产业发展“增量”,这是苏州的坚定选择。从赛事资助到揭榜挂帅,从平台搭建到成果发布,苏州以扎实举措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舞台,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道路越走越宽。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