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又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作为老工业城市,徐州近年来坚定践行这一理念,在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中探索出符合自身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系统施策,提升水环境质量
截至2024年底,全市45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为97.8%,超“十四五”目标11.4个百分点;17个国考断面优Ⅲ比例为94.1%,超“十四五”目标11.7个百分点,较2021年提升了23.5个百分点;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Ⅲ比例达100%。
为提升水环境质量,徐州将45个国省考断面纳入市县领导包挂责任体系,与河湖长制融合,并首创“一体化推进河湖长履职与断面达标攻坚”制度。市河长办制定《基层河湖长巡河履职制度(试行)》,形成“责任明晰、协同高效、长效管护”的治理格局。
在工业污水处理方面,徐州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22家工业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35.25万吨。“十四五”以来,徐州新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8.165万吨/日、城镇污水管网858.2公里。全市农村污水治理(管控)率达53.9%,设施正常运行率超90%。
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上,徐州实施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建成14.43万亩农田退水循环示范区,累计实施约7万亩养殖池塘尾水治理,推进直播稻转机插秧、秸秆离田收储利用,年均夏季秸秆离田140万亩。
在流域治理上,徐州推动南四湖、骆马湖治理取得成效。南四湖流域内城镇及矿区实现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实施1.43万亩农田排灌系统改造、6.5万亩稻虾生态种养,14条通湖河流水质优Ⅲ比例达100%。骆马湖推进51项工程,建立一体化监测预警平台,推动跨市联合执法,促进流域水质环境持续改善。
生态赋能,激活文旅融合动能
徐州曾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困,如今通过生态修复打造出“一城青山半城湖”格局,为文旅产业注入发展动能。
贾汪区土盆村、丰县二坝村西陈庄创成省乡村旅游重点村,铜山区马集村、徐州经开区山黄村列入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单位,铜山区北村村等4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新沂市山水大道入选省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名录。
徐州依托京杭大运河和故黄河,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文旅融合发展相结合,开发沿线非遗创意基地等项目,推进蔺家坝船闸文化标识工程,打造“千年大运河、半部徐州史”等特色文旅线路。
随着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金龙湖宕口公园等生态修复项目竣工,徐州乡村振兴步伐加快,文旅产业日益兴旺。“草莓村”“苗木村”等特色村落不断涌现,推动“文旅+农业”融合发展。2023中国・新沂第八届桃花节等活动,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推动农文旅融合。
2023年12月,丰县大沙河国家湿地公园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邳州市构建全域旅游空间格局,银杏产业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摇钱树”。
科技驱动,助力绿色发展
徐州以“智慧蓝”守护“生态绿”,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无人机、走航车、水质自动监测站等设备,推动环境治理向 “科技驱动”转变。
在企业中,智能科技得到推广。如MPC模型预测控制系统,能精准计算氮氧化物排放。无人机、智能遥感等技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助力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徐州正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文旅融合为路径,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图景。来源:徐州市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