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风采
乡村振兴
南京溧水:全方位深耕乡村振兴 书写“三农”奋进华章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26

田间小麦油菜绿意盎然,无人机穿梭其间精准作业;水上蟹塘波光粼粼,蟹农们抢投优质蟹苗……正值春日,从陆地到水上的溧水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南京市溧水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高水平建设具有溧水山水风貌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奋力开创全区“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努力为南京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作出更大贡献。

科技领航,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矩阵

现代化农业产业是什么样的?位于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内的一座座“农业工厂”对此作了立体阐释。

走进江苏中植生态植物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打造的“5G蓝莓工厂”内,土壤墒情监测站、拍照式虫情灯、孢子捕捉仪、VR眼镜等各种设备一应俱全,连采摘都有“机械工人”;

深能南京植物工厂让蔬菜住进了“高楼”,通过智能LED灯、新风系统和二氧化碳供给系统模拟生长环境,栽培架上的蔬菜实现全年供应;

周子未来利用体外培养和生物制造方式培养动物细胞,像种蔬菜一样“种”出可食用的肉类。“本质上,这是将农业生产工业化。”周子未来的创始人丁世杰在阐述其“人造肉”的概念时这样说道。

今年的溧水区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千万工程”现场推进会上指出,要像规划“工业园区”一样规划“农业园区”。

作为江苏省唯一国家农高区所在地,溧水区正加快推进“一区多园”建设、发展农业智能装备、完善科技服务,今年计划实施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项目13个,探索“研究在高校、转化在园区、推广在长三角”创新策源路径,构建“科技+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区多园”龙头带动,溧水已经形成以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现代茶、蓝莓、草莓为主导的“3+2”特色农业产业链。为推进产业继续强链升级,溧水将做继续好“土特产”文章,加速推动稻米、蔬菜、茶叶、五“莓”、畜禽、水产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接二连三”全产业链延伸,打造稻米、蔬菜、草莓等十亿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绘就现代农业好“丰景”。

农旅融合,释放美丽经济多元活力

傍晚,石臼湖绽放金色晚霞,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成双成对的鱼儿在水面上旋转跳跃、摇尾嬉戏,不时泛起涟漪,让人驻足沉醉。溧水区和凤镇张许村东岸日落餐厅的工作人员把这一美景拍下发到朋友圈——“石臼湖的日落永远浪漫”。

坐拥无想山和石臼湖两大山水资源,溧水自然生态禀赋良好,近年来,溧水区用好“一山一湖”资源,区域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拓片成面,持续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拓展“休闲农业+”内涵,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美丽乡村”带来了“美丽经济”。春景正浓,远近闻名的草莓之乡溧水傅家边片区迎来旅游热潮。“每年很多游客都来这里采草莓、赏梅花,我们便将傅家边山凹村打造成了网红民宿村,打造香野、迎客、长兴、梅花山等各具特色的农家风情民宿,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住宿。”溧水区洪蓝街道相关负责人这样说道。

同时,为唤醒资源“沉睡变量”,溧水区因地制宜开展农村闲置资源盘活,以国资先行、改革突破、市场化运营的方式,破解社会资本下乡衔接不畅、农房确权难和抵押融资难、项目吸引力不足等难题。

今年,溧水区将培育18个以上省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进一步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创意文化、休闲康养、特色民俗、亲子研学、林下种养”等新业态新模式,多元化发展“美丽经济”,并打造一批精品特色旅游民宿,力争全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600万人次。

创新治理,厚植乡村文明和谐新风

群众发现窨井盖破损,手机拍照上传至溧水区社会治理大联动平台,平台识别查证后派单至国网南京市溧水区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前往现场完成修复。“仅一天就响应到位,及时,给力!”快速的响应不禁让群众感叹。通过深化“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让数字服务触角延伸至群众身边,为基层治理汇聚起强大的数字动能。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核心。通过强化党建引领、精网微格、数字赋能“三项支撑”,溧水区致力于打造郊区的“善治”样板。

近年来,溧水区设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提供“一站式”矛盾调处服务,实现群众合理诉求和矛盾解决最多“跑一地”,同时,为提升基层治理活力,溧水区深化“精网微格”建设,鼓励村社创新协商共治实践,建立党群议事会等议事协商机构,做实“微治理”,以“小网格”释放“大能量”。上方村、向阳村等3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创新乡村治理,涵养文明乡风。今年,溧水区将进一步推动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推动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好文明实践“五大平台”,依托“视界云”“智慧云”和大数据平台,广泛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加大送戏、送书等区级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力度,深入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倡导孝老爱亲、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文明新风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