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第一批幸福河道——小沟河。河道生态治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近年来,常州市武进区以建设“幸福河湖”为目标,全面升级治水理念,不断将水环境治理工作从骨干河道向小微水体延伸,靶向治理“大中小微”水体,涌现出了一批示范幸福河湖工程。湟里镇葛庄村党总支书记、河长蒋红明闻令而动,率先在全市打响小微水体整治“第一枪”,全域创建“幸福河湖”,绘就水美葛庄生态画卷,成为全区“大中小微”连片治理的一个缩影。
“治水领头雁”的“匠心演绎”。中小河流是防御洪涝灾害的基础屏障,是畅活村域水网、打造水美乡村的绿色廊道。“只有还河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让条条景观河陆续呈现,才能让村民乐享美丽乡村红利,分享现代农村人的幸福。”作为土生土长的葛庄人,蒋红明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2015年,蒋红明谋划部署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同步探索小微水体整治。从设计规划方案到具体建设实施,他都亲力亲为,和大家想在一起、干在一块。村里木勺塘清淤期间,他积极倡导自力更生,先租来两台挖掘机,将混凝土护坡改成木桩护坡,河岸绿化全部由村民自行捐赠,最终把木勺塘打造成全市推广的示范项目,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网红打卡地”。
一个“网红打卡地”绝不是幸福河湖建设的终点,必须以点串线、由线到面,打造“全域幸福河湖”和“全域性美丽乡村”才是葛庄奋斗的目标。作为村书记,蒋红明深知每个自然村的地理特色和水体自然禀赋都不同,仅靠一个模式的复制粘贴可不行。2017年至2021年4年间,蒋红明将村庄划分为张家、叶家、下场、湾里四大片区,一年打造一个,并多次邀请上级领导、专家来村考察,共同为葛庄治水支招,最终敲定一河一策创建方案,建成可行走、可欣赏、可驻留的生态走廊……
“护水智多星”的“四共理念”。从被动考核到主动选择、从整体规划到全域推进……蒋红明坚信:只有将舞台交给群众,依托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建立起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制度,才能缔造村居美好生活。这也是他被誉为“护水智多星”时刻恪守的行动指南。
“所谓善治,乃民主治理、贤能治理、社会共治、法德合治也。”遵循这条思路,蒋红明率先在全市将河长制写入村规民约,通过构建“村委领导班子+网格长+民间河长”三级河长体系,邀请乡贤、企业负责人担任河长,建立由村民志愿者、党员网格员等组成管护网络,精心守护村里的清水绿岸。并陆续推出“各家扫好门前雪”“河道清洁接力棒”“星级家庭评选”等活动,每年配套河道长效管护奖励资金,让村民成为治理主体,实现河流保护自治,促成治水理念转变。
亲近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愈加深入人心,关键还得靠群众主人翁意识的回归。2020年1月底,耄耋老人薛仁兴手写一首《家乡美》送到了村委:“为了改变旧面貌,书记为村费了心。美丽乡村紧跟上,河道污泥冲干净……”通俗朴素的诗句,充满着老人对村委工作的认可。蒋红明看着皱皱巴巴的纸张、涂涂改改的句子,不由红了眼眶。“这一刻,我真切感受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我没有辜负党,更没有辜负全体村民的信任。”去年,蒋红明代表常州市在全省幸福河湖建设研讨培训班上做了经验推广。
“兴水急先锋”的“精彩答卷”。以水为笔,擘画“景村融合”幸福图景是蒋红明的目标追求。为此,他始终以“不图高大上做盆景、力求接地气得民心”为治理原则,以“清障、治乱、增绿、治水”为工作方案,团结带领3000葛庄人冲锋在前、走在前列,迈出规划好、建设好、参与好“三步走”战略关键步伐,全域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幸福河湖”。全村先后完成40余个小微水体的整治,2个自然村获得省“水美乡村”称号,1个自然村通过市级节水型村庄验收,并有1条市级“五好河道”、1条区级“最美河道”、2条区级“生态河道”和1条区第一批幸福河道,其本人也获得“省‘百名示范’村(社区)书记”“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市‘5A’级村党组织书记”“市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
漫步葛庄村,绿树村边合、碧水房前绕早已成为现实。再放眼望去,河水很清、村庄很美,处处是百姓就地取材、独具匠心的“废物改造”。“特色是乡村建设之魂,要突出乡土风味、本地元素,避免‘千村一面’,才能铺展人水共生幸福画卷。”蒋红明坦言,在整治小微水体过程中,葛庄村先是通过清淤、水系沟通等治水措施,让水“活”起来,再推进控源截污治岸措施,让水“净”起来,最后配套景观绿化的治村措施,让水“美”起来。“我们还注重将河塘沟渠整治连点成片,增强水体流动性,特别是对小微水体沿线的杂树,不是一砍了之,而是留下几株斜倚水面的大树,既有视觉之美,又留住乡愁。”
这些年来,蒋红明用实践铸就了新时代葛庄治水精神,啃下了河道治理的“硬骨头”,破译了河湖“水密码”,找到了打开群众“幸福之门”的“金钥匙”。接下来,蒋红明将紧扣“鼓韵水乡”党建品牌,把“幸福河湖”融入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生态湿地新样板和水利风景区新标识,不断拓展“幸福河湖”建设深度和广度,构建全域乡村旅游“一盘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