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山村:文明浸润乡村 实践厚植根基
通安镇树山村位于大阳山北麓,东接姑苏古城,西邻浩瀚太湖,生态环境优美,历史底蕴深厚。全村占地5.2平方公里,山地面积4700多亩,其中茶叶1000多亩、杨梅2000多亩、翠冠梨1060亩。村下辖11个村民小组,现有370余户、1700余人。
作为典型的生态旅游村,树山村近年来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延续本土文化、涵养文明风尚、提升群众精神生活质量等新课题。为此,该村积极响应新时代文明实践战略部署,建成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个实践点,整合村内资源,以多维度、多层次的实践活动推动村风转变、文化焕新、治理提质,逐步打造出具有区域特色的精神家园。
美化村容村貌,筑牢精神家园根基
随着村内农业兴旺和游客增多,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庄“颜值”成为树山村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第一步。2012年的三星级村庄整治、2015年的美丽村庄建设、2017年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树山村踩准抓实每一步发展节拍,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拆除全村露天粪坑,健全三格水冲式化粪池;拆除多年存量违章建筑,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开展“穿衣戴帽”工程,170余户村民房屋统一苏式装修;家家户户装上管道煤气,积极实施“三线入地”(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线路入地)工程;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系统化开展,组织志愿者队伍定期对主干道、民宿周边、生态景点等重点区域进行清理美化,推进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参与生态环境监督,环境整洁度显著提升。多措并举的创新治理加上长效管护模式,打造出了高水平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村民普遍反映“看得见的变化”“住得更舒服”,村庄满意度调查中对环境整治满意率超90%。
传承民俗文化,点亮乡村文化灯火
精神家园不仅需要“面子”整洁,更需“里子”丰盈。树山村立足本地丰富的非遗资源与传统节庆文化,积极推动民俗文化活化传承,每年开展活动90余次,参与的村民、游客达10余万人次。依托“梨花季”“抬猛将”等传统节庆节点,策划融入游戏互动、民俗展示、特色手工等多元内容的文化活动,不断焕新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与群众参与度,每年吸引游客超150万人次。此外,树山村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鼓励陶艺馆、“九连环”体验站、树山糕团、扎兔子灯等传统手工坊落户村内,为旅游产业注入文化内涵,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选树优秀典型,涵养文明道德新风
榜样的力量,是文明风尚传播最直接的媒介。在这里,常态化开展“最美家庭”“文明家庭”“星级示范户”等评比活动,聚焦孝老爱亲、邻里互助、勤劳致富等方面遴选先进典型,举办表彰仪式、先进事迹分享会,将文明力量从一个家庭延伸到整个村庄。另外,通过设置宣传橱窗、文明积分栏等方式,将先进事迹“晒”出来、“讲”出来、“传”下去,营造“争当文明人、共建文明村”的浓厚氛围。目前已成功创建“苏州市美丽庭院”130户,评定“星级示范户”600余户,带动更多村民自觉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文明行为实践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良好村风。
整合农旅资源,发展文明实践新场景
依托闻名遐迩的“树山三宝”(云泉茶、翠冠梨、杨梅),树山村通过高新区文明实践活动平台,将农技推广、农产品品牌建设、志愿服务等多维内容有效整合,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组织开展“送技下乡”“梨树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等活动,邀请农业科研院所专家为果农提供种植培训,结合大米、果品加工工艺推广,提高农产品标准化水平。同时在农产品上市期,组织志愿者统一搭建摊位、维护秩序,实现规范化销售,提升树山“三宝”的市场辨识度与口碑。此外,围绕打造“文化+农旅”融合新模式,通过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集中展示树山自然、人文、产业资源,实现智慧推广、引客入村,提升游客体验感。
树山村的实践表明,乡村不仅是产业振兴的重要空间,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以群众为主体、以文化为内核、以实践为载体,能有效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融合。几年来,从一砖一瓦到一言一行,从村容村貌到人文精神,树山村正在一步步绘就“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文化传承”的美丽画卷,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精神家园样板。接下来,树山村将持续丰富文明实践内容、壮大志愿服务力量、探索数字赋能路径,在文明创建中延续文化血脉、凝聚发展共识,为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时代文明乡村样板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