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介绍
单位介绍
宜兴市丁蜀镇西望村--范泽锋书记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4-08-12

西望村唱响“希望”乡村振兴曲

广袤的乡村不仅承载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更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根”与“魂”的守望者。

8月8日,大美非遗走进南京暨“美丽中国城市行”启动仪式在南京举行。新华日报联合宜兴、福安、仁怀三地非遗知名品牌紫砂壶艺、坦洋工夫、贵州茅台,走进全国多个城市,推动非遗宣传,以人文经济学新实践,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双向奔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生生不息的磅礴动力。

匠人挑选紫砂泥,轻拍感受其质,转盘旋转间,泥片延展。矩车划过,壶身初现,竹刀雕琢细节,壶嘴、壶把精巧相连。明针轻刮,壶面光滑如镜。时间流转,一把温润如玉、古朴典雅的紫砂壶逐渐成型……宜兴市丁蜀镇西望村的紫砂制壶技艺始于明、盛于清,数百年来名家辈出,代不乏人。

近年来,宜兴市西望村以“五色”为墨,实施“五色西望”(红色先锋、紫色产业、绿色生态、蓝色安居、青色民主)治理工程,厚植为民情怀,积极探索传统紫砂产业振兴与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走出了特色产业带动强村富民之路,走出了乡村治理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问陶西望,非遗技艺传承焕新

北宋元丰七年,文学家苏东坡游历阳羡(宜兴别称),对阳羡山水怀有眷恋之情。在太湖西岸的一座小村,他向西凝望,看到独山峰峦如黛,清溪萦绕,勾起思乡之情,赞美“此山似蜀”,独山由此改名蜀山。这座小村,故名西望。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彼时宜兴的陶瓷艺人便以丁蜀镇的紫砂泥为原料,制作出精美的陶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沉淀,这项技艺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代表之一。从宋代诗人梅尧臣的“紫泥新品泛春华”到明朝文学家李渔的“宜兴紫砂壶,世间一宝”,广受赞誉的紫砂壶不仅仅是一种器皿,更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品。2006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湖西岸,丁蜀东郊。在西望村,紫砂制陶技艺的传承从未间断。一代代紫砂艺人以匠心独运的技艺,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对紫砂从业者而言,制壶不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更是一种匠心传承的责任,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层面上的快乐。”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西望村党总支书记范泽锋出生于西望村紫砂世家,在创作紫砂壶的过程中深掘心源,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不同的艺术文化,追求中西结合。并把国外著名建筑设计风格,欧洲巴洛克式、德国包豪斯式和日本隈研吾风格融入自己作品设计中。

非遗传承,关键在人。为提高制陶村民素养,培育紫砂特色产业,2009年,范泽锋牵头成立西望村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经过10余年发展,合作社孵化成立了400多家个人工作室,形成5个综合性产业基地、26个艺术创作团队,获得专技职称的乡土人才由原先不足40名发展到400多名, 西望紫砂也从单一的壶艺制作发展成陶刻、雕塑、堆花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艺术体系。

抟土成金,特色产业强村富民

如何利用西望自身的制陶资源优势、紧邻丁蜀的地域优势和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比较优势,形成契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

乡土人才带头闯市场。十余年间,紫砂土已成为西望村村民的“致富土”。自合作社成立以来,西望村的紫砂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期。合作社以“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坚持入社自愿、风险共担,遵循利益共享、民主管理的原则规范运行,为紫砂经营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种形式的服务。目前,已形成了集原料采购、创意设计、生产销售及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以其规模在全国紫砂界占据一席之地。合作社通过举办紫砂艺术展、紫砂公益培训班等活动,不断提升西望紫砂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擦亮“寻壶江南,问陶西望”品牌。目前,村内拥有3个综合性产业基地、12个艺术创作团队、9个紫砂产业园(其中3个在建),2023年合作社已吸引入社农户450户,年交易额近5.6亿元,社员人均收入超10万元。

以传统紫砂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做好技艺传承和发展是重中之重。西望村组织实施“青蓝结对工程”,已促成380对师徒结对;每年免费举办紫砂公益培训班20余场,培训3000余人次,帮助了很多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外来青年以及技术力量薄弱的紫砂从业者,承学古法、钻研技术、创新经营、开拓市场。

家家捶泥、户户做坯。西望村的紫砂技艺传承完成了从家族式、师徒式封闭型发展,转型向乡土人才带动、交流开放型发展的蜕变。合作社社员参加各种壶艺创新大赛、文化交流和展览展销活动等,实现紫砂从业人员文化艺术修养的积淀、技术职称的提升和西望村紫砂品牌知名度的日益提升,并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的个人原创陶艺品牌。

紫砂产业既要有“泥土芬芳”,也要有“现代气质”。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介入,西望村当地的网络销售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紫砂壶的销售渠道。作为宜兴第一批探索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村庄,西望村还被评为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

紫砂古村、陶艺小镇、西望田野……目前,西望村正利用创建紫砂商贸旅游特色乡村的契机、首个百兆光网村及全村免费WI-FI的优势,发展陶艺旅游文化产业,从而使村民更富、农村更美。

党建引领,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回望30多年前,西望村是丁蜀乃至宜兴出了名的贫困村,一直以来村民以种田为主业,耕余制作粗陶以补家用。因地处圩区,这里常有水患,制陶虽有悠久的历史,也仅是村民农闲时增加一点收入的“业余事业”。西望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激发了村民振兴西望的希望。

西望村将党建引领与产业发展同谋共划、深度融合,通过在西望村紫砂陶艺专业合作社成立党支部,发挥党组织在工作推动上的“核心”作用。范泽锋始终认为,村民群众的需求就是合作社党支部努力的方向。在近几年的乡村振兴中,非遗技艺的传承及特色产业的培育成为建设幸福西望的“民心工程”。

西望村党总支部坚持“党总支+红网格+党员+村民”发展模式,以党建引领为基层治理聚势赋能。

为充分激发基层群众自治“大能量”,西望村建立“村党总支、自然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三级党组织架构,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发挥微网格员及网格志愿者服务作用,扎实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当前,西望村设有“希文”网格志愿服务队,并建立镇陶仁志愿者分站。其中,“希文”网格志愿服务队有注册志愿者1006名。通过“专业服务+志愿服务”模式,在各类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中广泛开展了孝老敬老、爱心陪伴、康复助医、扶危济困、爱心助残等服务。

此外,西望村推动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紧扣“乡村振兴、法治同行”主题,设立“道德红黑榜”“善心义举榜”,开展“陶都好人”评选。该村充分吸取网格化治理经验,以原有“两委”班子成员为中心,网格员、人民调解员为纽带,在综治、治保、联防、调委会、五老乡贤和“三官一律”共同发力的基础上,吸收在村、组、户之间建立的学法中心户、“法律明白人”,建立村干包片、包组、组干包户的网格化法律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宪法学习教育活动,以高质量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助力乡村振兴,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西望村将非遗技艺与紫砂产业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打造出风景秀美、文化繁荣、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江南陶式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