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典型案例:桃源村
桃源村地处阳山省级旅游度假区核心地带,村域面积4.1平方公里,下辖9个自然村,其中规划发展村7个,户籍人口2160人,2024年村级固定收入达64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7.7万元。2024年,桃源村成功获评江苏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桃源村山南头自然村过去是个典型的“空心村”,原住居民只剩40多户,民居闲置率高达80%,空心化程度高,村庄呈现出一种“人走房空”的景象,发展停滞不前。
桃源村以无锡市“美丽农居”建设为契机,抓好“三块地”改革。农民一开始积极性并不高,对拆旧建新心存顾虑,村两委充分发挥党小组战斗堡垒作用,组建村民理事会,邀请老党员、荣誉村长现身说法。同时,多次组织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亲眼看到“旧村变样、旧屋生金”的先进案例后,村民也从“不敢建、不会建”变成“想翻建、盼早建”,形成了“你一户、我一户,带着干、抢着干”的良好氛围。
坚持“先立后破”,优先绘好“施工图”,聘请专业团队对山南头进行整村规划设计,明确以“新江南人家”为总体愿景,形成“一核、一轴、一环、四区、多节点”的空间结构。
按照“三原翻建+集中移建+抗震加固”三种建造模式并存的方式,推进农房翻建。同步推进雨污分流、强弱电入地、天然气入户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能源汽车集中充电停车场、农村创业孵化基地等便民服务点,建成健康步道、文化展厅、亲子空间,打造以“猫桥河”为中心的滨水风貌带,村容村貌从此焕然一新,一座“空心村”逐步转变为可以“放慢脚步、住得下心”的新江南人家村落。
建好房只是第一步,关键还得“建得起、住得下、能致富”。桃源村依托水蜜桃产业基础,把“美丽农居”建设与“美丽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打造“产业+乡居”的融合发展模式。
建设过程中,在统筹满足村民居住需求的基础上,依托“三块地”改革,在符合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前提下,盘活闲置宅基地、低效建设用地等资源,建设集体用房近3万平方米,为产业导入和集体经济发展创造了空间。目前,村内已招引众象美术馆、仙木里咖啡、桃陌派对空间等17个项目落地,初步形成“乡宿经济圈”。
通过产业带动,村民有的提供房屋入股分红,有的返聘回民宿就业,有的开农家乐、卖土特产,从“种桃人”变成了“合伙人”。目前已有12户村民实现年增收40万元以上,村集体每年增收120万元,探索了“以业促景、以景带人、以人兴村”的共富路径。
美丽农居不仅要“房子新”,更要“人心齐、风气正、乡情浓”。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带景、以情塑村”,推动人居环境从“美起来”向“活起来、暖起来”转变。一方面修缮保留老桃树、旧民房、传统村落格局,留存“老味道”;另一方面重建锡西特别总支部旧址,打造集爱国主义研学、红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教育基地,让红色文化与乡村记忆“见人见物见情景”。
在村风民风培育中,桃源村坚持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充分发动党员、荣誉村长、老娘舅、微自治等队伍参与建设,不断完善村民议事、民主协商等机制,让大家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让文明乡风厚植人心。
组织开展“年味节”“桃王争霸赛”“蜜桃音乐节”等群众活动,丰富精神生活、促进邻里交流,逐步形成“有风景、有乡情、有活力”的和美乡村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