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桥镇笪村村:笪村“三重奏”奏响宜居宜业共富强音
晶桥镇笪村位于无想山城市森林公园南部,西邻傅家边农业科技园,村域面积近8平方公里,下辖10个自然村。这个户籍人口仅2000余人的村庄,近年来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5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3万元,增幅超越城镇居民。 荣誉的背后,是笪村以打造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契机,系统整合山水、文化、产业资源,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共富乡村+文明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
环境整治,擦亮和美乡村底色
笪村深知,宜居是基础。村庄坚持规划先行,率先完成并公示规划成果,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聚焦民生“关键小事”,笪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着力提升道路、安装路灯、建设老年助餐点,村域内“四好农路”延伸至10公里,公交线路便捷通达,供水入户率实现100%。农房改造整村推进,从排查整改危房到围墙修缮、老旧农房“微改造”,实现了村容村貌的显著提升。 村庄巧妙利用零散空间打造景观小品,修缮古树古戏台等人文古迹,塑造“一村一品”特色。完善的垃圾收运体系确保日产日清,持续推进的绿化、“厕所革命”以及污水治理等共同塑造了生态美、村容美的乡村新画卷。
产业赋能,激活乡村共富特色
环境美带动产业兴。笪村深挖资源禀赋,村集体经济活力迸发。 共富农场:在村党总支领办合作社的推动下,曾经易涝的低效田被改造为高标准农田,成功引进种植高端“雪甜7401”牛奶玉米。采用订单农业模式,一年两茬巧妙避开汛期,直供大型商超和电商平台。土地租金从每亩140元跃升至550元,带动50余村民务工,村集体年增收40万元,村民务工与租金收益突破50万元。 共富工坊:村书记陈超从浙江“取经”引入“共富工坊”模式。盘活闲置老大队部,引进企业建设家纺加工坊,为电商代工生产枕头。“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让村民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月入可达4000多元,带动30名村民年增收超5万元,村集体年收租金6万元。 共富工厂:依托溧水首个国家级科技小院“青梅科技小院”,引入南农大专家团队,推行“党支部+科技小院+合作社+农户”模式,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科技服务。配套的青梅加工中心,解决50人就业。“前三年集体代管,期满后青梅树归农户”的帮扶模式,让房前屋后、林下种植的青梅茶叶成为村民“绿色提款机”,预计亩均增收近2万元。
文明善治,提升和美乡村成色
乡村和美,核心在人。笪村建强“两委”班子,其科技志愿服务队获长三角优秀称号。在培育乡风文明方面,文化服务中心常态化举办文艺演出、非遗马灯等活动,聚焦“一老一小”打造“向日葵亲子小屋”和优化居家养老服务,229名志愿者活跃在关爱一线。《笪村村志》编纂、“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年均评选表彰72户,有力推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形成。 治理效能的提升离开不了创新机制的实施。笪村深入落实“警网融合”,由社区民警兼任村党总支副书记,建立起22人的微网格员队伍和30人的微网格志愿服务队,通过“网格二维码”“网格口袋本”高效摸排化解矛盾隐患,年化解率超96%。“笪安智护”平台为高龄独居老人配备智能手环,实现远程关爱。“村民议事亭”“板凳议事会”畅通民意,解决村民关切百余条,党建引领、村民自治的共治机制日益成熟。
如今的笪村,正以其环境之美、产业之兴、治理之效,生动诠释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