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社区:绘制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年来,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青龙社区扎实推进文明乡风工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断挖掘、发展本土文化,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文明新风尚不断滋养居民的新生活。
挖掘当地民俗文化 保留乡愁记忆
在青龙社区的村史馆内,手工编制的竹篓、大米脱粒的机器以及农民日常耕种所用的农具老物件,都成了灯光下的展示品。“建设村史馆对我们村民来说非常有意义,以前口述给后辈的青龙历史都是‘空口说白话’,有了村史馆,可以让晚辈看到我们过去的故事。”青龙社区村民毕卫祥向记者讲述道,他平时就喜欢到村史馆逛逛,这里像一位老朋友一样,总能勾起他的回忆。
珍贵的当地民俗文化不仅要保留,更要传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表演东龙旱船便成为青龙社区逢年过节走村串户的重要庆祝形式。2018年,青龙社区邀请专家对东龙旱船进行舞台化改造,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剧情与秧歌舞步。不少当地年轻人也主动加入民俗传承的过程中来。青龙社区青年吴培培已成为东龙旱船的主力,他认为:“挖掘和宣传社区自己的优秀民俗文化,不仅能加强村民的文化归属感,也利于社区和谐。”
如今,青龙社区的东龙旱船、舞狮等也成了青龙幼儿园的表演必选节目。“我们将原来向城市幼儿园看齐的教学思路转为关注青龙社区自有的乡土文化资源。”青龙幼儿园明月老师介绍,“我们会带领小朋友一起学习跳东龙旱船,一起走进青龙村史馆了解青龙的传说,听青龙老师讲述过去的故事等。”一届届“小青龙儿童文化艺术节”的举办,让青龙社区未成年人的成长浸润在农村广阔天地中,使其成长为了解乡土、具备乡土认同的“小小青龙人”。
多彩文化生活 提高村民幸福感
庆传统佳节、跳民俗舞蹈、开老年大学、融文明理念……在深化文明乡风建设过程中,青龙社区不断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传播方式,让这个村落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每逢重阳节,青龙社区都会为社区老人送上一场文化盛宴。旗袍秀、东龙旱船、舞龙、腰鼓等由居民自排自演的精彩节目让大家目不暇接;锡剧、话剧等表演让台下居民连连叫好。这些文明实践活动,既展现了社区老年人的精神面貌,更丰富了他们充实的晚年生活。
而这些表演节目的居民,一部分是青龙社区老年大学的学员。“老年大学每周周一至周五会开展多类课程,包括舞蹈、歌唱、保健知识等。”青龙社区党委副书记潘厚慧介绍,老年大学课程丰富,学员参与积极性高,目前老年大学学员稳定在70人左右。
青龙社区依托各类文明实践活动,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使其成为面向村民开展理论宣讲、文化传承的新阵地;同时积极探索理论宣传普及新路径,夯实基层理论宣传工作基础,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发挥身边榜样力量 激荡文明新风
“想把光传下去,让下一代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青龙社区宋丹凤老师是2022年度“南京好人”,更是投身乡村文化建设的先行者。自2018年从小学退休后,宋丹凤就全身心投入社区妇女儿童的志愿服务中。她将自家楼房改造为“育德妇女微家”,这里不仅是远近村庄妇女们的温暖港湾,也是她们发挥自我价值的阵地。宋丹凤老师联合当地妇联召集附近村(社区)有空闲时间的妇女,一起参加汉服、旗袍走秀比赛,并多次得到全国性奖项。逢节假日,宋丹凤老师还带领她的队员们参加公益演出,为居民们送上精彩表演,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得到了居民们的一致肯定。
从小学教师到社区妇女的“领路人”,宋丹凤老师烛照他人的初心不变。作为曾经的优秀教师,宋丹凤老师退休后,在“育德妇女微家”为双职工家庭的孩子们设立“小课堂”。周一到周五,宋老师和志愿者们耐心地为放学后的孩子们辅导作业。周末宋老师也不休息,为孩子们开设了“手工制作”“绘画书法”“诗歌朗诵”“课外阅读”“文学创作”等课外活动,以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文明实践育新风,乡风文明润民心。青龙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本土资源助力文明实践,以文明实践推动乡风文明,让青龙焕“乡风新颜”,为乡村振兴筑牢“精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