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沧浪街道:多元共治,擦亮古城文明底色
沧浪街道位于苏州古城中心区域,素有“文化沧浪”的美誉,拥有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苏州端午习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世遗”。街道先后获得国家级荣誉15项、省级63项、市级51项,32号街坊保护更新项目入选中宣部《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案例选编(2024年)》。近年来,沧浪街道按照“文明培育、多元共治、文化浸润”的思路,不断探索基层文明单位创建的有效路径。
“好人效应”激活文明实践动能
沧浪街道坚持开展“身边好人”培育工程,构建“选树典型—传播事迹—转化效能”全链条机制,让凡人善举成为文明实践的“流动教科书”。通过挖掘“中国好人”季洪球、“江苏好人”张元全、缪路华等先进典型,组织道德模范走进校园、企业、社区,用吴侬软语讲述“小巷里的大情怀”。同时,建立“好人库”和“道德档案”,组建专业化服务队伍“好人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志愿活动,为老年人、新就业群体、未成年人等不同群体提供服务,实现从“选树一个典型”到“激活一池春水”的文明进阶,让好人文化成为古城最温暖的文明底色。
此外,街道针对新业态从业者设立“暖新驿站”,集成充电续航、餐食加热、政策咨询等12项暖心服务,配备应急医药箱、爱心雨伞等便民设施,累计服务快递员、外卖骑手等群体3000余人次。同时以“双向奔赴”理念构建共治机制,引导新业态从业者化身“城市守护者”,主动承担环境卫生巡查、文明交通引导等任务。暖心服务催生文明自觉,“随手做志愿”成为社区新风尚,“今日大扫除”“共享花园 扮靓姑苏”绿植认领等全民自治项目持续涌现,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 的文明治理新格局。
“文化传承”深化文明实践内涵
沧浪街道深耕“文化沧浪”品牌建设,以“文化铸魂、非遗赋能、红色传承”为抓手,推动文明实践与古城保护深度融合。深挖大运河文化带、苏州端午习俗等非遗资源,通过“非遗工坊进社区”“传统技艺体验日”等活动,让传统文化成为文明传播的“活教材”。
目前已培育127支群众文艺团队,原创《泊》《戤壁听书》等20余部反映古城生活的文艺作品,7次荣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惠及居民超10万人次。同时,系统修缮沈瓞民故居、“七君子”羁押地旧址等红色遗迹,打造“道前红色游”特色线路,开发“红色研学”“沉浸式党课”等教育产品,每年组织青少年红色实践活动40余场,推动革命精神传承与文化认同转化为古城保护的实际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