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村:一粒“黄金米”种出“致富经”
进入十月,黄金村水稻即将迎来大面积收割。在中天黄金大农场的稻田里,种田大户孙国华正在察看水稻长势,今年他种植的软米品种是经过提纯复壮的“乳玉”,一共种植了约300亩,亩产在500斤—600斤。孙国华介绍:“这种米的口感相当好,按照有机和绿色两种方法进行耕作,像我种这么多田,一季水稻净利润拿到手15万元左右。”
水稻产业一直以来都是黄金村的“金字招牌”,通过将工业资本引入农业生产,黄金村正在尝试走出一条颇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正在建设中的中天黄金大农场项目由中天钢铁集团投资,将建成高标准粮食种植基地、百亩池塘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区域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等,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实现联农带农。
按照合约,黄金村将有机水稻收割加工后交付给中天钢铁,由集团统一销售,也为村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常州中天黄金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琳表示:“现在我们以企业作为主体运营,统一耕种、统一管收、统一销售,这样就能够达成组织化的农业生产。通过现在的村企合作,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也是比较新型的形式,也能够为农民创造更多创收的途径。”
如今,黄金村的软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黄金村”牌有机软米先后获得了全国“一村一品”、江苏省著名商标、江苏省名牌、名优农产品等荣誉,产品畅销全国,在田地上建起了真正的“黄金村”。
作为土生土长的黄金村人,今年56岁的杨春梅见证了村民从贫困、温饱,再到小康、富裕的迈进,“在严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村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严书记他脑筋发达活络,我们村里老百姓都很佩服他。”
杨春梅口中的“变化”发生在2007年,在时任村党总支书记严清华的带领下,黄金村一改过去一家一户的传统种植模式,向土地规模化要效益,创办起了农地股份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多个合作社。现在,全村92%的土地共4000多亩都流转到了合作社。村民每年每亩可收租金1100元,到年终还有分红。
村里还引进省农科院专家团队,致力于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先后建立1000亩有机稻米基地以及超级水稻、彩色稻米育种基地,成为省内有机、绿色稻米认证面积最多的特色村。杨春梅还告诉记者:“小的时候我爸爸妈妈要种很多田,天天起早贪黑地种,还要上交,家里也没钱。现在到我们这一代就舒服了,不要种这么多田,都是机械化,就在田埂上看看就行。”
“一粒米”,改变了一村人的生活。黄金村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向前跨出新步伐——开发稻米深加工系列产品,延长稻米产业链。现任村党总支书记王娟接过老书记严清华的接力棒,继续以“一粒米”铺开乡村振兴新“稻”路。
村集体拿出近1000万元,在村里投资建造米粉加工厂,目前已经开发出米粉、炒米糕、糙米茶、发芽糙米、香酥锅巴、米乳饮料等近20种延伸产品。其中,以特殊工艺将软米制作成即食型米粉和发芽糙米粉,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村委还瞄准互联网商机,组织村民建立网上销售平台,与阿里巴巴、淘宝、苏宁易购等直销网店链接,在带动就业、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为农村生活增加了不少乐趣。王娟表示:“一句话就是,严书记提出来的‘宁可苦干,不可苦熬’,要想做成一件事情,还是要凭着一种苦干的精神去做。这种精神现在传承得还是比较好的。我认为老百姓幸福指数还是比较高的,积极性也比较好。”
从提升一粒米的附加值到提高一亩田的吸引力,从致富梦到农旅梦,黄金村陆续规划建设了黄金农学园、稻米文化馆、黄金垂钓中心和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现已超过50万元。
如今的黄金村村委会议室,墙上挂满了奖牌和锦旗——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示范合作社、全国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江苏省优秀基层党组织等,140多项荣誉让朴素的会议室格外亮堂。
这片曾经被贫困笼罩的土地,如今已成为全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一颗璀璨明珠。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60万元,共有集体资产超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万元。
金坛区朱林镇黄金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严清华表示:“现在我们在脱贫攻坚告一段落的过程当中,要向乡村振兴转段发展,轿车开到家门口、农业机械到田头、下雨穿鞋走,黄金村将来的发展就是要成为绿色的粮仓、旅游的天堂、农民幸福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