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线
镇江市丹徒区宜城街道西麓村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18

西麓村:党建引领激活红色引擎 科技赋能驱动智慧农耕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中,产业发展始终是关键所在。西麓村党委紧扣 “党建领航、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的核心脉络,锚定传统农业收益薄弱、村集体经济增长乏力、农民增收途径有限等发展痛点。凭借党组织纵向联动统筹全局,整合资源精准下沉,拓展产业发展链条,促进生产生活空间深度融合,逐步走出一条 “党委引领、科技驱动、产业兴旺、强村富民” 的特色道路,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澎湃动力,在乡村发展浪潮中稳步前行。

党建引领,筑牢产业转型 “主心骨”

西麓村党委深刻认识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为探索适合本村发展的农业新模式,村党委班子成员多次赴山东寿光等地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的设施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经过反复论证,2024 年,西麓村在一村民小组流转土地约 10 亩,启动了阳畦式高效大棚农业项目,这一项目被列为村 “书记项目”,彰显了村党委推动产业转型的决心。

项目初期投资约 50 万元,试点建设了 2 个阳畦式全钢架温室大棚。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村党委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从大棚选址、设计到设备采购、安装,全程参与、严格把关。同时,村党委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项目争取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为高效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农耕 “新样板”

走进西麓村高效农业智慧大棚,一股现代化农业的气息扑面而来。这片占地约 3.2 亩的大棚内,1800 株甜瓜苗和 2500 株番茄苗长势喜人,村民们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精心打理着这些 “希望之苗”。

与传统大棚不同,这里配备了先进的灌溉、保温、抗寒及病虫害防治系统。智能灌溉系统可根据土壤墒情和作物生长需求,精准控制浇水量和浇水时间,既节约了水资源,又提高了作物生长效率;智能保温和抗寒系统能根据气温变化自动调节大棚内温度,确保作物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先进的病虫害防治系统则采用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减少了农药使用,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这些科技元素的应用,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的生机。据测算,首季作物周期约 120 天,预计产出优质甜瓜约 4500 斤、小番茄约 5500 斤左右。两季可实现销售收入 10 万元以上,带动就业 15 人以上。“一片大棚兴产业,一套机制富乡亲” 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三产融合,拓宽乡村发展 “新路径”

西麓村并没有满足于高效大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而是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村党委计划积极引入乡村旅游元素,利用阳畦式高效大棚打造集观光采摘、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

游客可以走进大棚,亲手采摘新鲜的甜瓜和番茄,体验农耕乐趣;也可以参与农产品加工,制作果酱、果干等特色产品。这不仅拓宽了集体经济的增收渠道,还促进了当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乡村增添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西麓村高效大棚项目的实施,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也是科技赋能农业发展的成功探索。它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村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下一步,西麓村党委将以此次试点为基础,持续优化“党委+合作社+农户”联动机制,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让党旗在产业链上高高飘扬;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乡村治理全链条,打造数字赋能、乡村治理、产居融合于一体的现代新综合体,擦亮“全国文明村”金招牌;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延伸“惠农服务圈”,整合政策咨询、技能培训、金融扶持等资源,让产居融合成果更深融入百姓生活,更好的赋能百姓幸福。

在党建引领和科技赋能的双轮驱动下,西麓村正以高效大棚为支点,撬动乡村全面振兴。以实干为笔,以担当为墨,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