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神潭村位于昆山市巴城镇西北部,村域总面积5.7平方公里,下辖13个自然村,先后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文明村。近年来,武神潭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建“123”工作体系,打造“武蕴润美”党建品牌,通过深挖“城、水、蟹”特色资源,以文化滋养文明底蕴,以乡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全面展现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新风采。
以“武城”为根,弘扬文化铸魂。武神潭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考证,春秋时期,吴国著名军事家孙武曾奉命在此依水筑城,修建八卦水城——南武城遗址,用以抵御外敌入侵。这座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军防水寨,如今是全国唯一保存至今的春秋吴国军事遗址。而“爱国团结、智慧敢为”的孙武筑城精神,也早已深深融入村庄的血脉之中,成为武神潭人代代相传的精神符号。
近年来,武神潭村以“武城遗址”为核心,构建集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传承与民生保障于一体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将田园乡愁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阅读分享等活动,定期举办“我们的节日”“村晚”“牵手夕阳红”等文明实践活动。
同时,围绕传统文化传承,推进“一册一屋一厅一线路”工程,编纂村志、升级书屋、建设党建展厅,打造武城遗址地名文化景观线,让历史可触、记忆可存、文化可传,让孙武筑城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以“水韵”为脉,善治乡村添和美。巧用“三张清单”描绘“水韵清爽、留住乡愁”的文明善治蓝图。武神潭村通过制定“责任清单”,广泛征集社情民意,“书记项目”连续7年聚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创新推行家庭积分制,将《村规民约》转化为可操作、可激励的具体实践,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激发村民参与热情,焕然一新的美丽庭院和菜园成为村庄颜值提升的生动注脚。
在基层治理方面,武神潭村鼓励村民当“监督员”,细化“问题清单”,通过“随手拍”反映环境等问题,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响应,做到“马上办”“管到底”,让小事不出村、问题不过夜,实现村级事务共商共管。
此外,由老党员、老教师组成的“武神贤师团”化身“乡村智囊”,托起“幸福清单”,走家串户讲政策、听意见、解难题,成为邻里之间的“调解员”和“传声筒”。有事好商量、有难一起帮,这份浓浓的乡情也让村民们幸福感满满。一张张清单,串起的是治理效能,更是浓浓的乡愁与邻里温情。
以“蟹业”为链,农文旅融合促共富。武神潭村的乡村振兴“共富密码”藏于其阳澄湖大闸蟹特色产业中。依托1800亩标准化大闸蟹养殖基地,构建“蟹塘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信用体系。在昆山率先建立“诚信养殖规范+农家乐经营标准”新路径,通过信用保障既打通产销通道,也提升了舌尖上的鲜味体验,推动庭院经济向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升级。
如今,2家精品民宿、81户星级农家乐及1处乡村咖啡馆相继建成,构建起“食宿游”一体消费场景,激活农文旅融合发展动能。传统村落在产业融合中焕新,呈现宜居宜业新图景。蟹香氤氲间,共富愿景成为现实。
生态优美、产业兴旺、乡风文明,这座古老与现代交织的村落正以党建引领、文化赋能、产业驱动,书写着新时代乡村的文明幸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