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帆村荣获“全国文明村”
前不久,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名单发布,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石帆村凭借人居环境、乡风文明等方面的建设成效,一路过关斩将,首次获评“全国文明村”。
这一消息传出后,让更多人将目光聚焦到了这座太湖之滨的江南小镇。作为国家级非遗苏绣的主要发源地,镇湖街道本就自带深厚的文化基因。在推动文明创建的过程中,镇湖街道用好这份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将特色文化融入小镇肌理,以绣花功夫“绣”出文明新图景。
让特色文化融入乡村肌理
从太湖大道拐进石帆村,一座朴素的苏州高新区太湖红色印记纪念馆便映入眼帘。走入其中,一张张图片、一本本文献资料、一件件实物依次陈列,它们穿越了时光岁月和炮火硝烟,记录了内寺桥战斗、贡山门战斗、杵山庙突围战、东山庙伏击战等这些发生在本地的红色故事,见证了战士们团结抗敌的英勇事迹。
“石帆村虽然不大,但却有着深远的红色基因,这里曾经生活着姚阿大等太湖游击队烈士、老战士和游击队员。”石帆村党支部书记姚华介绍,村里有老人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这些红色故事在村民中口口相传。
这两年,村里的太湖红色印记纪念馆和太湖游击队联络站经过修缮、升级后对外开放,很多村民自觉加入了志愿者队伍,不光给来研学、参观的游客讲,还走出村庄,把这些故事讲给高博等共建单位、学校听。这些建在村里的教育阵地,不仅为村庄留住了这段红色记忆,更成为展示乡村文化的窗口、凝聚文化认同的纽带。
“太湖水孕育了镇湖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正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活水源头。”镇湖街道相关负责人说,街道不仅仅停留在搞好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还把传统文化挖掘利用起来,将其融入乡村和社区肌理,从而激发百姓的文化认同感和共鸣感,潜移默化中孕育文明新风尚。
绣娘们组团开展家门口的非遗、多彩“非遗”研学、苏绣主题公益展等系列活动,把非遗送进千家万户;市干桥村自古就有“走三桥”的祈福习俗,村里便修复了忠字桥、桃李桥、春晖桥三座桥,办起端午祈福文化节……各个村、社区“花式”出招,结合各自的文化底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就了一道道美丽的文明新风景。
乡村主理人带来文明新风尚
伴随着文明创建工作的持续推进,镇湖街道的设施更完善、环境更优美,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创客带着资源来这里,不仅拓展了多元业态,也导入了文明新风尚。
端午假期,位于秀岸村的半岛农场里,从各地来度假的客人源源不断,主理人吴斌方“忙并快乐着”。开张才几个月,这间农庄联动周边的酒店、民宿等资源,打造了咖啡茶饮、研学互动、共享菜园、农耕体验等多种场景,办得红红火火。
当时选址在这里,吴斌方做了不少功课。“这里环境清幽,周边又有民宿等各种业态。”吴斌方原本是一名核雕师,眼看着农场越来越有起色,他和村里一拍即合,决定再办一间核雕工作室,为村民和游客创造更多文化体验空间。
如今的镇湖街道,涌现出不少这样的主理人空间。秀岸村党总支书记秦文良说,从可体验、可“淘货”的绣娘工坊,到传播本地文化、推介本地农产品的电商直播间,再到融入了“三桥文化”的三桥面馆,这些文化艺术小店品类、业态各不相同,但却共同成就了雅致的江南村落,塑造了乡村文明新风貌。
与此同时,镇湖街道还建设了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11个农家书屋、2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红色资源研学点、1座新风礼堂等阵地,与散落在各处的主理人空间互为补充,充实了百姓家门口的文化生活圈。
不久前,镇湖街道首家乡宴中心(新风礼堂)迎来第一单“客人”,山旺村村民殷伯伯一家,把喜宴放在礼堂办。这里本是镇上的老礼堂,去年,山旺村与市桥村两座市级帮促共建村携手争取到了改造资金,老礼堂摇身一变,成了集礼堂、讲堂、文体、宴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村民进场办宴前,都会先签文明办席的协议书。”山旺村党支部书记王志杰介绍,这样一来,礼堂既能给集体经济带来收入,又能引导村民摒弃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的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
阵地建得好,直接受益的是村民。一到周末,石帆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就热闹起来,里面有孩子读书,也有家长正在带着孩子参加活动。“每周的活动不重样,孩子做完作业,还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学书法、体验手工,家门口就有这样好氛围的地方,幸福感很足!”村民姚金芳说。
村民“唱主角”共建美好家园
6月9日下午时分,石帆村村民钟芬芳的小院挤了不少邻居,大家围在花坛旁,看着钟芬芳示范施肥、剪枝。钟芬芳是村里的一名巾帼志愿者,平时就喜欢侍弄花花草草。村里号召大家搞好房前屋后的环境,她索性就邀请邻居们空了一起跟她练习种花技术。“没想到一呼百应!大家乐意学,我也乐意教,一起搞好自家门口的环境,村里也会更漂亮!”
文明创建,光靠政府一方远远不够,如何把更多力量吸纳进来?镇湖街道让群众“唱主角”,共建美丽家园,共享创。
“一事一议,公正公开”“房前屋后,自觉清理”“垃圾分类,变废为宝”……走进石帆村村委会,墙面悬挂的一幅手写版《村规民约》格外显眼。“每句话都是村民一起商议形成的,大家都愿意遵守。”姚华介绍,村里成立了“红帆”党员议事会、“绣帆”妇女议事会,隔三岔五就一起“微议事”,大家就像拉家常一样,诉说烦心事。从道路、停车场、充电桩改造,到垃圾分类、邻里摩擦,村里大大小小的事,都通过议事会商量着来。
常态化开展的协商议事活动,让越来越多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秀岸村办义诊,56岁的老党员姚芳芳看到村里有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就特意开着电动车帮忙接送;石帆村要创建儿童友好乡村,老兵芦炳海就做志愿者,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